服务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服务指南

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概况

 

 

       

 

    据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国人部发[1999]10号)文,我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据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国人部发[2003]38号)文,我校新增“地质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据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国人部发[2007]110号)文,我校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人社部发[2009]107号),我校新增“土木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人社部发[2012]48号)文,我校新增“工商管理”和“软件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有意来我校以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做博士后者请与相关流动站或学校师资管理办公室联系。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合肥工业大学26信箱
    邮   编:230009
    电   话:0551-62901088

邮  箱:hfutbgb@163.com

传  真:0551-62901082

联系人:杨 琳  周颖琦

 

一、各单位博士后流动站概况

 

序号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设站学院

批准时间

负责人

电话

1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訾斌

0551-62901606

2

地质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3年

周涛发

0551-62901527

3

仪器科学与技术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2003年

于连栋

0551-62901780

4

电气工程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03年

何怡刚

0551-62904435

5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3年

刘业政

0551-62904991

6

工商管理

2012年

7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7年

吕珺

0551-62904358

8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7年

刘永胜

0551-62919399

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007年

汪萌

0551-62901401

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09年

11

软件工程

2012年

12

土木工程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2009年

伟新

0551-62901432

 

 

 

二、各流动站情况介绍

“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机械工程学科已有60余年的历史,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点,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多名各类专业人才。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于1998年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该学科覆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同时自设环保装备及工程和工业工程两个博士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86年成为机械工业部部级重点学科,1991年获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成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1984开始试点招生, 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成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1986年被评为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1987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97年获博士学位授权并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汽车设计与制造、拖拉机设计与制造)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

    科学研究一直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无论在承担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形成了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学科与多家企业联合成立了工程中心和研究所,政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学院的重要科研特色之一。

    目前本学科共有教授46人(其中博导20人),副教授8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0余人。可用于本学科办公和试验室的面积超过25000平方米。近5年本学科培养出硕士一千多人、博士50多人、博士后9人。另有在读硕士生一千余人、博士生156人,博士后11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机械系统动态性能及低噪声设计、摩擦学及摩擦学设计、机械传动技术)

赵韩教授(博导) 、刘焜教授(博导) 、陈剑教授(博导) 、陈科教授(博导) 、毕传兴教授(博导) 、黄康教授(博导) 、刘小君教授(博导) 、王勇教授(博导) 、尹延国教授(博导)

2、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主要包括: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数控机床和加工技术、机器人设计、机器人系统集成、立体仓库技术)

韩江教授(博导)、林巨广教授(博导)、陈远龙教授(博导)

3、机电控制与绿色制造

刘志峰教授(博导)、訾斌教授(博导)、黄海鸿教授(博导)、朱华炳教授(博导)

4、新能源汽车与汽车控制

赵韩教授(博导) 、王其东教授(博导)、钱立军教授(博导)、卢剑伟教授(博导) 、孙军教授(博导) 、石琴教授(博导)

5、环保装备及工程

 胡献国教授(博导) 、刘志峰教授(博导) 

6、工业工程

刘明周教授(博导) 、赵韩教授(博导) 、刘志峰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訾斌

管理员:叶家鑫

电话:13856664782

邮箱:yejx@hfut.edu.cn

 

 

 

“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于2003年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该站下设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第四纪地质、纳米矿物材料和环境地质等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本站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博士生导师20名,其中,中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该学科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针对成矿作用和大陆动力学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形成了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岩浆作用与成矿、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纳米矿物与矿物材料、断裂构造、造山带动力学、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古生物与古环境、、地质工程与环境等主要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需求,具有很强的特色和优势。近5年来,本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0余项、国家973子课题3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专题1项、国家863计划专项2项,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16项,另有一大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期刊和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本站与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研究所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的有关大学和科研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本站教学与科研条件优越,拥有激光等离子质谱、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原子吸收、红外光谱、超净室等大型仪器和实验室,构成学科发展有力支撑。


二、主要学科方向及学科带头人
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方向:常印佛院士(博导)、周涛发教授(博导)、Noel White教授(博导)。

岩浆作用与成矿研究方向:陈斌教授(博导)、袁峰教授(博导)。

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研究方向:徐晓春教授(博导)。

纳米矿物与矿物材料:陈天虎教授(博导)。   

2、构造地质学专业

断裂构造研究方向:朱光教授(博导)。
造山带动力学研究方向:宋传中教授(博导)。
3、地球化学专业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向:闫峻教授(博导)、牛漫兰教授(博导)。
4、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
古生物与古环境研究方向:洪天求教授(博导)。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研究方向:李双应教授(博导)。

5、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与环境方向:周小平教授(博导)、钱家忠教授(博导)、査甫生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负责人及联系人
流动站负责人: 周涛发
联系人: 妍    

电话:0551-62901542
邮箱:hefeizhangyan@126.com

 

 

 

“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本科专业创建于1959年,1981年首批获得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和2002年先后获批设立工程硕士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目前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精密仪器技术及工程(原为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仪器。精密仪器技术及工程学科于1987年被评为机械部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 2000年该学科被批准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聘请了国际知名学者台湾大学范光照教授为特聘教授;2011年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谢康博士。1990年机械部在该学科设立“中国仪器仪表高新技术培训中心”,为全国计量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2004年该学科又获批建立“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并列为国家 “211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优先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联合资助“现代测试技术与精密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目前本学科共有教授19人,副教授30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00多人,博士研究生近100人,先后有12位博士后入站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现代精度理论及其应用

于连栋教授(博导) , 胡鹏浩教授(博导) ,苗恩铭教授(博导)

2、微纳系统及测量技术

黄强先教授(博导) ,辉教授(博导)

3、大尺寸与自由曲面测量技术

李维诗教授(博导),邓华夏教授(博导)

4、光学测量及机器视觉

卢荣胜教授(博导)

5、光纤与光电子学

谢康教授(博导),余有龙教授(博导),姜海明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于连栋、夏豪杰

联系人:

电话:0551-62901553

邮箱:zhangjin@hfut.edu.cn

 

 

 

“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是学校成立最早的学科之一。该学科目前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压与绝缘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本学科还设有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IC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国家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新能源利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分布式复合能源系统与柔性输电技术

丁明教授(博导)、李生虎教授(博导)、红斌教授(博导)、茆美琴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可靠性与安全防御、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发电系统、电力市场与电力系统规划的研究。

2、新能源利用

苏建徽教授(博导)、国荣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光伏水泵系统、光伏及风力独立发电与户用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多能互补分布式发电系统等领域研究。 兴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风力发电与高压变流技术的研究。  徐进章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新型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新型电机及其控制

李红梅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电气传动系统的非线性动态分析及控制、电气传动系统非线性现象的本质揭示及其控制,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研究。

4、新型电气传动与控制技术

徐科军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传感器动态特性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王建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先进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唐昊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物联网技术研究。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何怡刚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测试与故障诊断,射频识别关键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研究工作。高明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基础理论研究和集成电路应用理论研究以及大规模ASIC和SOC设计技术的研究。

6、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段泽民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雷电防护试验研究工作。

陈维江院士(博导),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分析、雷电防护、绝缘配合和先进输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何怡刚

电话:18655136887

邮箱:18655136887@163.com

联系人:李红梅

电话:13225602631

邮箱:lhmyy@sohu.com   

联系人:赵丽欣

电话:0551 -62901408

邮箱:55572651@qq.com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本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5年评为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2001年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7年评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7年本学科点“决策科学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2009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估并被评为优秀;2004年经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以本学科为依托设立了“安徽省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2009年通过安徽省发改委评估;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以本学科为依托设立了“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0年通过教育部评估并被评为优秀。

    目前本学科有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本学科点已出站博士后15名。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管理系统工程与决策科学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樑教授(博导),梁昌勇教授(博导),明仑教授(博导)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樑教授(博导),梁昌勇教授(博导),刘心报教授(博导)

3、工程与项目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蒋翠清教授(博导),李兴国教授焦建玲教授,许启发教授(博导),

4、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

倪志伟教授(博导),刘业政教授(博导),明仑教授(博导)

5、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刘心报教授(博导),胡小建教授(博导),

6、金融服务与网络金融工程

许启发教授(博导),晨教授(博导),焦建玲教授

7、社会管理工程

晨教授(博导),黄志斌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杨善林院士

电话:0551-62901008

联系人:刘业政教授

电话:0551-62904991

联系人:冯南平

电话:13966721202

邮箱:npfeng@163.com

 

 

 

“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本学科是在管理工程学科基础上重组而成,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企业管理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会计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企业管理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企业管理二级学科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2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本学科设立的“产业转移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于2003年获批为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本学科为依托学科之一设立的“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2010年通过教育部评估并评为优秀。

    目前本学科有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战略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樑教授(博导),王俊峰教授

2、营销管理

刘业政教授(博导),倪志伟教授(博导),何建民教授

3、运营管理

刘心报教授(博导),明仑教授(博导),李兴国教授

4、财务与风险管理

焦建玲教授(博导),晨教授(博导),姚禄仕教授

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樑教授(博导),梁昌勇教授(博导),明仑教授(博导),

6、创新与创业管理

李姚矿教授(博导),赵惠芳教授,姚晓芳教授

7、人力资源管理

慈生教授(博导),傅为忠教授,骆正清教授

三、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杨善林院士

电话:0551-62901008

联系人:刘业政教授

电话:0551-62904991

联系人:冯南平

电话:13966721202

邮箱:npfeng@163.com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从事金属铸造、金属压力加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粉末冶金材料、非晶合金、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通过50多年的建设,积累了雄厚的研究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安徽乃至全国金属材料及成形加工、复合材料与粉末冶金、非晶合金、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2002年“材料学”学科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7年材料学被原机械部批准为重点学科,2001年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6年材料物理与化学被批为安徽省重点学科。现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复合材料、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5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拥有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铜合金及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业铜合金及成形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色金属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科研基地。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6人,教授41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50多人,有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黄山青年学者”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0余人。本学科已在高性能金属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液态金属结构及成形技术、精密塑性成型及模具设计理论和方法、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粉末冶金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非晶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特色,已培养出博士生100多人,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50余人,获得国家博士后科研资助30余项。

    近5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8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5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目前该学科承担着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军工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等10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130余项,在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15000m2,包括一批大型设备在内的实验设备600余台,实验设备总价值近10000万元。

二、主要学科专业及学科带头人

1、材料物理与化学、复合材料学科

学科带头人:玉程教授(博导),郑治祥教授(博导),久兴(博导),刘宁教授(博导),陈翌庆教授(博导),蒋阳教授(博导),凤仪教授(博导), 程继贵教授(博导),左如忠教授(博导),李合琴教授(博导),杜晓东(博导),博教授(博导),项宏发(博导),王敏(博导)

2、材料学、复合材料学科

学科带头人:玉程教授(博导),郑治祥教授(博导),久兴(博导),刘宁教授(博导),陈翌庆教授(博导),蒋阳教授(博导),凤仪教授(博导), 程继贵教授(博导),左如忠教授(博导),李合琴教授(博导),杜晓东(博导),博教授(博导),项宏发(博导),王敏(博导),史铁钧教授(博导),卫新教授(博导),丁运生(博导),徐卫兵教授(博导),宗铨教授(博导),杨则恒教授(博导)

3、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学科

学科带头人:玉程教授(博导),祖方遒教授(博导), 薛克敏教授(博导),李萍教授(博导),博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吕 珺

联系人:蔡伟伟

电话:0551-62901361

邮箱:weiweicai521@163.com

 

 

 

“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于2007年获批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拥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食品工程”和“生物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平台有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 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省级重点实验室等。2012年获批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2011 协同创新中心。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2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8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黄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黄山青年学者”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机械工业科技专家3人。学科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80余项,科学研究经费5000多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学科研究基地条件先进,相关学科交叉支撑环境有利。实验室面积约12000㎡,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GC-MS等8000余万元设备。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农产品(食品)功能成分基因工程(主要包括:农产品营养及风味品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从事植物修复基因工程和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农产品采后贮藏生物技术、粮食储藏害虫防治研究)

刘永胜教授(博导),曹树青教授(博导),魏兆军教授(博导)

2、食品功能成分结构与功能鉴定(主要包括:食品功能成分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天然产物超级加工研究;食品营养成分作用机理研究;微生物天然产物分离、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分析)

罗建平教授(博导),潘见教授(博导),刘健教授(博导),叶明教授(博导)

3、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农产品现代加工理论与方法、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产业化装备;食品贮藏保鲜、食品发酵和油脂加工工程方面的研究;肉制品加工理论与方法)

姜绍通教授(博导),陈从贵教授(博导),曾庆梅教授(博导)

4、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

汪惠丽教授(博导),陈伟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刘永胜  

联系人:李强明 

电话:18715122350  

邮箱:liqm_2010@163.com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创办于1979年,1981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全国首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与2010年先后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起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是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授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IEEE Fellow、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等一批骨干力量。拥有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主持和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优良。

二、学科带头人及研究方向

1、分布式实时系统:

韩江洪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分布式控制、智能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

魏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恶劣环境下的计算机检测与控制系统研究。

2、智能计算理论与软件:

胡学刚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知识工程与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

3、计算机图形与可视化:

刘晓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可视化与协同计算方面的研究;

檀结庆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研究。

4、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

梁华国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集成电路与内建测试技术研究;

陆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研究;

欧阳一鸣教授,主要从事片上网络与片上系统、嵌入式系统的综合与测试研究。

5、计算机网络与安全:

李廉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数学和网络计算方面的研究;

蒋建国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及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

朱士信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

6.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计算

徐常胜教授(博导、国家杰青、IEEE Fellow),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分析、图像处理研究;

汪萌教授(博导、国家优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研究;

洪日昌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多媒体问答、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研究。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汪萌

联系人: 徐静     

电话:0551-62901380        

邮箱jsjxj@hfut.edu.cn

 

 

 

“软件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前身----计算机应用专业创办于1979年,1981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全国首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自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获批以来,共培养360余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53名。2003年获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2009年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1年获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起设立“软件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重点围绕工业软件,针对工业过程控制、工业生产管理的实时性、复杂性之特点,以智能化、可视化为手段,以安全性、可靠性为目标,已形成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方法、嵌入式软件理论与技术、软件工程可视化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可信计算4个特色鲜明的方向。本学科现有教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安徽省学科带头人等一批骨干力量。拥有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主持和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优良。

二、学科带头人及研究方向

1、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方法:

王浩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数据挖掘、面向对象技术的研究。

2、嵌入式软件理论与技术

陆阳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主要从事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研究。

3、软件工程可视化技术

刘晓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可视化与协同计算方面的研究;

汪荣贵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媒体技术、图像分析、WEB数据智能分析软件的研究。

4、软件质量保证与可信计算

李廉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数学和网络计算、软件质量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汪萌

联系人: 徐静     

电话:0551-62901380      

邮箱jsjxj@hfut.edu.cn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分别于1978和1998年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辟研究方向并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信号、电路与系统学科硕士授权,2003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授权二级学科,2006年与2010年先后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9年起设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是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以及“安徽省杰青”等一批骨干力量。本学科依托211工程、985优势平台及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建设,主持和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实验条件良好。

二、学科带头人及研究方向

1、智能信息处理:

高隽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图像理解、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

2、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

蒋建国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及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

3、卫星遥感与导航技术:

  杨学志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

4、通信系统与显示技术:

吕国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系统及关键部件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5、无线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

鲁昌华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无线通信、光电信号采集、无损检测、微纳测量研究。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汪萌

联系人: 徐静     

电话:0551-62901380       

邮箱:jsjxj@hfut.edu.cn

 

 

 

 

“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一、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隶属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学院现院长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伟新。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45年合肥工业大学建校之时,2005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结构工程二级学科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岩土工程专业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200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成立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业化中心,获批安徽省钢结构先进技术与产业化协同中心(2011)。土木工程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3年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位列第11位。

    土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目前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其中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专业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安徽省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新技术研究所”、“室温沥青材料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600余人,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近700余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千余人,博士研究生近,目前已经出站9位博士后,有十几位博士后在站工作。

    长期以来,“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跟踪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了五个特色鲜明、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共有教授42人,副教授73人,其中博导1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近年来有十多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道路与桥梁工程(重点研究“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控制基础理论研究”、“大跨度桥梁振动控制技术研究”、“大型桥梁结构力学仿真分析”、“桥梁施工监控研究”、“桥梁结构加固与维护技术研究”等。)

伟新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王建国教授(博导)、王佐才教授(博导)、高飞教授(博导)

2、岩土边坡与地下工程(重点研究“岩土力学基本理论及应用”、“高陡复杂边坡稳定性及其安全技术措施”、“地下工程设计及其加固技术”、“岩土工程信息技术”等。)

朱大勇教授(博导)、王志亮教授(博导)、汪明武教授(博导)、黄铭教授(博导)

3、结构工程(重点研究“工程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工程抗震与防灾减灾”、“钢结构及大跨空间结构与监测”、“工程结构可靠度鉴定及加固”、建筑工业化技术等。)

牛忠荣教授(博导)、王静峰教授(博导)、周焕林教授(博导)

4、 市政工程(重点研究“河流水环境及水质模拟”、“河流冰塞模拟”、“给排水工程中的水力优化模拟与分析”、“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与运行管理”、“输配水系统优化设计”、“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和污水处理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研究”、“污水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等。)

胡真虎教授(博导)、 陶月赞教授(博导)、金菊良教授(博导)、王军教授(博导)

5、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重点研究暖通空调系统及设备、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燃气储运及城市燃气应用、城市供热系统理论及应用等)

何伟教授(博导)、王昌建教授(博导)

三、流动站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伟新

电话:0551-62901432

联系人:胡宗军

电话:0551-62901732 

邮箱:huzongjun @hfut.edu.cn